I 本套書特色
生活在台灣的你,夠了解台灣嗎?台灣各地方的文化特色、在地行業的變遷故事,有機地組成了台灣多元化的社會面貌。不惜走上街頭反迫遷的人民在想什麼?支撐社會底層脈絡的工人經歷了什麼?黑手技術工為什麼不以自身工作為榮?
【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
以叛民之眼,探尋被掩蓋的城市歷史;
帶著旅人之心,親身踏查城市的繁複脈絡,
一瞥炫目地景背後,持續發散微光的反叛靈魂。
臺北歷經各種政權的治理、各式資本力量的開發,以及各樣體制的形塑,在多重紋理下造就今日的地景風貌。在主流意象之外,首善之都是否還有空間容納邊緣的、縫隙的、虛弱的、底層的、另類的、叛逆的其他景象?人們又如何能對這座城市有不同的體驗,進而察知城市生活中的正義與不正義、慾望與創傷、焦慮與壓抑的糾葛?為此,本書做為一項實驗性計畫,試圖規劃另類的城市導覽,讓人看見一座逃逸於主流敘事之外的「叛民城市」。
在本書中,叛民有兩種指涉。首先,叛民是指投身於各種對抗體制的抗爭組織或反抗行動的人民;其次,叛民也是與主流都市地景想像格格不入,受到歧視、排除與汙名的群體或事物。本書第一部基於上述兩類叛民經驗,選定五十二個地點或事件作為導覽景點,介紹事件的脈絡與爭議,引導讀者走訪。第二部則設計了六個專欄(包括抗爭勝∕聖地、政治權利、性別議題、青少年主體、反迫遷運動,以及歷史保存),以長篇專文討論,提供讀者較為宏觀的臺北叛民脈絡。
本書還提供兩套可實地演練操作的主題行程。
第一個行程是以反迫遷和保存為核心概念,規劃走訪華光社區、紹興社區、寶藏巖,以及十四、十五號公園,藉此思考都市空間紋理的移除與標本化保存之間的張力。
第二個純徒步行程從博愛特區這個權力中樞出發,沿著日本殖民以降的權力之路「中山北路」,探索邊緣、另類的都市經驗,包括:二二八公園的男同志經驗、臺北車站族裔地景與印尼街,以及陳雲林訪臺引起的上揚唱片行事件及街頭游擊等。期望讀者日後可自行串連書中介紹的地點和事件,設計自己的叛民城市之旅,進而挖掘那些依然塵封的城市記憶。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以人類學之眼、受苦共感之心,
走進底層工人的生命世界,記錄一段被遺忘的社會史。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供應鏈肆虐、新自由主義浪潮席捲、港口男人勞動風雲、茶店女性作伴文化、生命陷落及底層困境的「傷心民族誌」。書中的主角包括被國家拋棄的碼頭裝卸工人、入不敷出的貨櫃車司機、慘澹營生的攤車小販、飽經風霜的茶店阿姨仔,以及失語無能的失格父親。若要凝視這些如深淵般的生命圖像,得讓目光回望島嶼過往半世紀的「發展」軌跡。
1956年,美國Sea-Land運輸公司的Ideal X號貨輪載運貨櫃啟航,開啟了貨櫃海運時代。1972年,基隆港務局首次設置貨櫃碼頭與裝卸設施。1984年,基隆港躍升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1999年,基隆港棧埠作業民營化。2016年,基隆市歡慶建港130週年,該年為世界海運貨櫃發展60週年。在上述扼要片段的主流編年記事底下,有什麼重要的社會史細節遭到忽視?又有哪些人被抹除了真實活過的痕跡?這些正是《靜寂工人》試圖呈顯與回應的
本書作者魏明毅帶著同理之心和人類學之眼,以身為度,與田野報導人同行在基隆港的東西碼頭岸上、同處在簡單陽春的候工室裡、同坐在密閉侷促的貨櫃車內,並隨著他們的腳步進出不同的食肆與茶店。側耳傾聽他們的娓娓敘說,且聽出他們沒能說出口的喑啞之聲。然後,以筆一字一句刻劃這些暫時隱沒容貌、以化名現身的人物,記下他們在碼頭內外的日日夜夜。
魏明毅筆下堅毅認命的清水嫂、自嘲無能的李松茂、沉默寡言的阿順、夜夜喝著酒水的李正德、渴望「說」與「被聽」的王家龍、善體人意的茶店經營者陳女士等人,所交織出的生命世界,曾經是那麼絢爛豐富,如今卻顯得黯淡無光。這些故事的主人翁面對際遇變遷和生命苦境,總是自嘆命運捉弄且歸咎自身無能,但魏明毅不懈地叩問社會性受苦的緣由,在她的抽絲剝繭、細細爬梳下,個中道理逐漸浮現檯面……。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不好好念書,長大就跟我一樣當黑手!」──父親
「父親用他的技術養活了一家子,為什麼卻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當成負面教材?」──女兒
工人女兒對於父親最深情的疼惜
深刻動人、具有台灣味的黑手師傅民族誌
看見技術工人的驕傲、自豪與矛盾
身為工人之女,她與工人最近的距離,不是父親,而是父母親的告誡:「不好好念書,將來就跟你爸一樣做工!」
從小,父親的工作就隔絕在她的生活之外,父母親總是以父親的職業當作反面教材,「工人」、「黑手」是她必須依靠讀書全力避免的未來,而父親的職業,包含父親本身,則成了展示不堪、讀書失敗的負面教材。
直到大學接觸了社會學,「工人」這兩個字浮出檯面,成為她認識自己的的線索,並促使她在研究所階段,開啟了認識父親與拖車師傅的旅程。
她以疼惜的口吻探問著:「父親用他的絕活養活了一家子,為何卻把自己與自己的工作當成負面教材?」
同時也思索著:「為什麼在台灣社會,技術的價值總是不如學歷?當人們認為取得好文憑是為了獲得好工作時,文憑真的可以做到這件事嗎?而什麼又是好工作?技術工真的就如此不堪嗎?」
本書以作者父親的工作與家庭為背景,描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史與生命史,書寫他們如何走上拖車師傅之路,又如何放棄向上流動,甘願做師傅就好。而在他們以自身技術為豪時,回到自家屋簷下,為何又處處貶低自己的職業?
★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
★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優秀獎★
I朗讀者簡介
尚儀有聲製播中心是專業的有聲出版品製作與發行單位,由獲得八座金鐘獎的配音大師袁光麟先生擔任聲音總監。
尹仲敏,美國紐約大學教育劇場研究所碩士。劇場演員、戲劇教師與配音員的多元表演藝術工作者,中文配音作品包含有聲書「人間失格」、動畫「蜘蛛人:新宇宙」等。現為尚儀有聲製播中心特約配音員。
鄭球,雖然父親是中部人,但在台南長大之後便在台北待了十多年,所以我認為我的口音是台灣南北各種腔調的融合。從學生時期開始歌唱及演出活動,也剛好有過一些錄唱的機會,特別喜歡朗讀。現為尚儀有聲製播中心特約的配音員。
I 有聲出版製作
游擊文化及尚儀數位學習聯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