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新上架~優惠價格~敬請把握!
I 講者的話
1895年台灣是清朝統治底下的中國社會,但這個說法及描述不夠精確,
因為台灣是一個中國邊陲的社會,我們不能忽略掉『邊陲』的這個特性,
也就意味著在1895年的時候,許多中國的性質,並沒有在台灣有穩固的基礎,
突然之間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是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
最大的特色是日本在得到這個殖民地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要如何經營一個殖民地,
而台灣變成了日本殖民政策的實驗場~~
I 講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歷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老人與海》為首部譯作,並有散文、小說與論述等超過五十部作品。
I 關於 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亦稱國府遷臺,是指1949年至1950年即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中華民國政府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除了中華民國國軍的主力部隊之外,還有許多平民也跟隨國軍離開中國大陸,大部分部隊從華南撤退到臺灣,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個月之後才離開在中國大陸最後駐紮地四川省的中華民國國軍。
圖片來源: 中國時報
I 關於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學生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敦促當時的北洋政府不可簽約,要求懲處相關官員。事情的緣由是,中國作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本期望「公理戰勝強權」,能收回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但參會各國決定把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民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積蓄的民族情緒爆發,學生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上街遊行,並發展到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I 誰適合聽
1. 對歷史沿革有興趣者,18~120歲皆適合聆聽
2. 增進歷史知識,有助從事政治、企管、經營、教育等工作的你
3. 將來從事普及歷史工作的你,例如歷史系學生
4. 以史為鑒、通貫古今 ,想深入了解史實的你
I 有聲內容大綱
第一集
台灣歷史的複雜性 | 包容的胸襟來看台灣歷史| 國民政府來台的台灣改造
第二集
日治時期的台灣 | 1919年巴黎和會
第三集
青年節、文藝節與五四運動關聯 | 五四運動與巴黎和會之間的關係
第四集
中體西用-->重新評論所有一切的價值 | 1919年之後日本政治震盪對台灣的影響
第五集
日本對於中國革命的態度 | 日本政局的變化
第六集
中日關係鋪成台灣史的背景
第七集
影響台灣歷史的日本人物 | 殖民與糖
第八集
一億日圓讓渡台灣主張
第九集
台灣土地制度與糖業關係 | 後藤新平對台灣的統治
第十集
台灣蔗農被殖民式資本剝削經營 |台灣農業與貨幣經濟 |1920年台灣米、糖競爭年代
第十一集
被日本同時統治的台灣與韓國處境
第十二集
台灣的新文學史
第十三集
六三法撤廢運動 |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背景
第十四集
西來庵事件
第十五集
台灣新文學的起源
第十六集
西方罪感文化與日本恥感文化帶來的影響
第十七集
二林蔗農事件 | 台灣美術運動史關鍵人物-黃土水
第十八集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1)
第十九集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2)
第二十集
日治時代,台灣人與日本人種種的糾結
I 錄音 / 後製
News98電台